對于一個人來說,九歲還處于孩童時代,人生之旅才剛剛開始;但對于一個窯爐來說,九年窯齡卻已進入耄耋之年。今年,浮法一線窯爐卻已進入了第九個年頭,對于我們每一個見證過她成長的晶華人來說,無疑會心生酸楚。因為這就像我們親手培育的一盆花,播種、施肥、澆水,生根、發(fā)芽、開花直至結果,怎忍她的枯萎與凋謝?……
2003年2月18日,伴隨著鑼鼓聲、鞭炮聲和陣陣熱烈的掌聲,傾注了所有晶華人心血和汗水的浮法一線窯爐正式點火烤窯,也就是從那時開始,浮法在晶華發(fā)展史上誕生了,開始不斷的茁壯成長。
從點火烤窯的那一刻,所有人就開始為玻璃的順利投產夜以繼日地準備?梢哉f,很多人都吃住在車間,生怕有什么工序準備不到位,看火、測量溫度、填寫記錄、巡回檢查等等,各項工作緊張有序。時任項目負責人的田總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,跑前跑后,多方籌措,為項目的建設和投產付出了全部心血和努力;時任熔聯車間主任的劉建軍也深知責任重大,投產期間現場指揮,不敢有半點馬虎。因為玻璃的順利投產不是一件簡單的事,錫槽、退火要升溫,觀察膨脹情況,還要加錫。由于對浮法生產沒有任何經驗,裝箱人員及包裝物資調配等也是很頭疼的事,然而所有這些都在大家的努力下迎刃而解。
2003年3月11日18時58分,那個令所有晶華人一生難忘的時刻,那個令所有晶華人心潮澎湃的場景,時至今日仍歷歷在目。在外協投產人員及我公司員工的共同努力下,“玻璃引板一次成功”,現場頓時掌聲雷動,有人甚至流下了喜悅的淚水。當時生產出的第一塊浮法玻璃現仍被保存著,因為這是一個歷史的見證,是一次里程碑的勝利。
隨后,浮法逐步進入生產階段。開始由于大家處理應急事故的經驗不足,而且頭緒繁多,所以實行兩班倒,下班時的工人師傅們都顯得非常疲憊,但上班時每個人就像小牛犢一樣,精神抖擻。就這樣,從3mm到15mm,一線開始試生產各種規(guī)格的玻璃,并且一一順利達標,同時在生產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,在最短的時間內熟悉掌握了浮法玻璃生產技術的操作規(guī)程與技巧。
一線步入正軌后,我們又開始嘗試進行各種技改,將以前設計不足或生產不便的地方逐步改進,以求達到降低成本、提高效益的目的。首先從設計的400噸逐步提高到450噸,產量得到大幅提高;而后重油燃料的價格不斷攀升,公司領導決定換燒煤焦油,并一次換燒成功;隨之煤焦油價格也不斷上漲,又開始換燒天然氣和石油焦粉,這些都為公司節(jié)約燃料成本打下了堅實基礎,同時也為二線、三線的成功換燒取得了寶貴經驗。另外,薄板玻璃裸裝、自制油槍架、更換掛鉤磚、成型水包改造、回油系統改造等一大批技改項目都為降低成本、改善操作環(huán)境提供了保障。
彈指一揮間,浮法一線窯爐已經進入第9年,但她還在發(fā)揮著它的余熱,令人不禁想起“春蠶到死絲方盡,蠟炬成灰淚始干”這句詩。正是這樣一種無私的窯爐精神,激勵著晶華人奮勇前行。雖然我們付出了許多艱辛,取得了可喜的成績,但是我們絕不能掉以輕心,保護她穩(wěn)定運行,迎接新生,為晶華的新輝煌做出更大努力!
五場熱修戰(zhàn)保窯爐安全運行
2011年的元月已經悄然逝去,由于浮法一線窯爐長期受侵蝕,燃料消耗增高,窯壓不好控制,為了保證窯爐能夠安全穩(wěn)定運行,一個月時間我們進行了5次熱修。
首先進行了3、4#格子磚的更換工作。由于3、4#蓄熱室是窯內高溫區(qū)助燃風的加熱區(qū),進窯風溫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窯內燃料消耗的多少,同時由于充足的風量可以給該區(qū)火焰燃燒提供充足的氧氣,有效降低燃料消耗。經過4個晝夜的連續(xù)奮戰(zhàn),在外方的協助下,我們順利完成了格子體的更換。通過近期與熱修前的對比,燃料消耗明顯下降,年可節(jié)約成本近300萬元。
隨后兩次進行了小爐炕碎磚和燒結物的清理。為了防止小爐炕碎磚和燒結物高溫變形,鉗工用長達10米多的鋼管連接循環(huán)水套,再在前端焊接上不銹鋼鏟和鐵耙子,七八個人一起抬著推入蓄熱室。由于燒結物在高溫狀態(tài)下軟化成半粘結狀態(tài),一次只能鏟除一點,鏟子夠不著再用耙子鉤。經過兩天的努力,南北1、2#小爐炕燒結物基本清理完畢,既方便了看料工觀察前區(qū)火焰燃燒情況,也暢通了助燃風和廢氣的進出。
更換噴嘴磚、間隔磚和小爐地板磚是我公司首次進行的熱修,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鑒,全部由三條線的瓦工摸索進行。由于長時間的高溫燒蝕,炸裂的磚全部粘成一體,他們只能冒著刺眼燒灼的火焰,身穿厚厚的防護服一點點的往下剔除,然后再將新磚推到原位置用鐵篦子固定好。重新更換后有效避免了火焰對槍架的燒蝕,減少了冷風進入窯內,從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燃料消耗。
忙碌的一月,艱辛的一月。在車間及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,一線熱修任務全部圓滿完成,產量、質量順利完成指標,真正實現了新年“開門紅”。元月的“沖鋒號”已經奏響,相信,在集團公司的正確領導下,浮法一線在2011年必將再接再厲,捷報頻傳!姚甲慶